体面不如有米,UX在商业化设计中该如何发力?
最近待在工具型产品的商业化小组真是感悟了一个人间真理——体面不如有米。
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看又好用的产品在没有寻求过多变现方式之前都是很体面的,给用户一种公益天使的“干净”既视感。但互联网环境可是大资本游戏,通用的货币就是“流量”,所以当你有了货币(钱)你会不花么?你不会,就算不大手大脚的花,你也会买口饭吃,不然你会扑街。
在放下圣母玛利亚之心后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周遭的产品,其实都有着各自的生存之道(变现之道),大大小小的商业化早就覆盖了我们的互联网生活,在谈如何更好设计商业化之前,我们先来康康那些互联网产品都有哪些主流的变现玩法。
01 广告

常见的产品入口位置有开屏广告位、banner广告位、以及信息流广告插等等。但是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操作起来却有很深的投放策略来影响它的场景与入口选择。同时因为大部分用户对于无论硬广还是软广的出现都有着逆反心理,因此它出现的频次和展现的方式都需要特别注意以免引起用户的反感。
02 增值服务

比如:王者荣耀你可以免费玩,但如果想要blingbling的皮肤请氪金买点券;爱奇艺的电影大部分你都可以免费看,你要是不想看片头的广告或者想看最新的电影请氪金充会员;快看的漫画你大部分也可以免费看,但是你可以氪金给大大们加鸡腿。
这里多一句,虽然会员体制的一大价值是在于提升用户的粘性(让部分用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享受更好的权益,然后用户认可平台价值,从而依赖平台),但不容忽视它的另一个价值就是直接的金钱收益,有一些公司的会员收入甚至高达总营收90%。
03 佣金

比如我们常见到美团饿了吗收取商家的平台费用、滴滴出行收取司机每单的收益抽成等等。随着互联网不断搬运线下的业务到线上,佣金变成了很多产品的主要盈利模式。
04 电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社交类产品、工具类产品、资讯类产品突然说为了完成闭环(用户全流程一条龙服务)就开始卖货了,比如小红书、比如马蜂窝。
相对于广告而言这种要自掏腰包的“付费”行为对用户来说反而是在低价面前的一句“我凑,好划算”,因此收益也是很可观的,更不用提与流量强绑定的直播带货能够带来多少可怕的变现了。
接下来说说我们如何运用上面的背景优化商业化的体验。
把商业化设计做好的前提一定是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因为这2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那么我们从设计侧出发,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比较实用的方式来做平衡优化:
01 显性的广告隐性化
常规的广告展示因为出现的生硬感用户辨识度很强,虽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转化但显性展示并不是最理想的设计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与界面内容上下文的结合创造更隐性化的广告表达,比如以下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广告的例子。

同样采取这种隐性化方式的还有微博(2种广告方式都有),但是哪个细节不对了总感觉它的识别度稍强一些。

02 定制增值服务视觉符号
增值服务于消费者而言大多是个概念性虚拟消费,所以大大小小的各类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定制可视化的视觉符号来给用户传达统一的品牌概念,也就是这个玩意叫xx,它有这些个好处,生动形象且好记忆。
比如抖音推的上热门增值服务“DOU+”,可以帮助你获得一定的抖音播放流量帮你吸粉吸赞。通过和主logo同画风的小logo+动效的方式,巧用大家对平台的认同推出增值服务。



03 寻找最适合的场景展示权益
其实无论是增值服务还是佣金,to b 或者to c,于用户而言展示给他们看的内容视觉权重应该是利益点大于消费操作。也就是让用户第一时间察觉到有个划算的东西吸引ta点击,然后在一个集中的内容展示页把所有能得到的好处都展示出来,最后才是引导消费。这也是为什么各家的会员体系都喜欢先用一个小**写上基本权益,然后有一个大的会员详情页囊括所有差异化的权益。

首先我们需要看下ta的差异化服务都有哪些?

除了以上的设计发力点,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灰度发布,小范围的测试一下设计的投放效果,同步看一下两边的数据情况再看是否进行设计优化。
其实产品经理在设计商业化策略的时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常通过小范围的灰度去试探用户的心理防线,你要是有心去看他们的产品wiki的话,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付费率的策略调整,比如一次性给用户发多少金币他们的粘性更好,人民币兑换多少金币能让他们更多消费等等。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关注视觉表现的同时也多思考需求的来龙去脉,这样面试的时候才能展示你的多维度思考能力,而这些都是和你的职级、薪资绑定的。
抱歉,暂停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