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品展示模块,分析同质化APP背后的细节差异
之前在一次交流会上,以为交互设计同学提问:“现在各类APP都越来越像,有时工作像是在拼组件,交互设计价值在哪?”
这么一说,现在的产品还真是越来越像了。就拿购物类APP来说,把截图一摆,都是差不多的味道: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些粗略看上去很相似的产品,其实细节大有不同。其中明显的差异之一,就是商品展示模块:

一、需求分析
造成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用户需求差异:
1. 淘宝用户
注重商品特性,一般确认大概价格后会想去详情页了解更多:

2. 拼多多用户
注重低价和实惠,对价格和购买人数很敏感:

3. 每日优鲜用户
注重商品种类和品质,满足要求就会立即下单:

对于追求品质和稀缺感的用户来说,这是一种很聪明的方式。由于这线上超市类APP对商品把控严格,每个种类选择很少,所以用户很多时候不用细看直接下单,所以把“+”按钮放出来会更方便。
4. 饿了么用户
注重好评和配送成本,也会看折扣活动:

评分下面展示的折扣信息,也是促进下单的关键。而最底部的配送费用和时间,虽然不是决定性信息,但也是每个用户都想要了解到。
二、反例对比
上面例子做得太好了,这里我需要用反例对比一下也许才能让你印象深刻。想想你是不是有时打开一个不成熟的购物类APP,会有种索然无味的感觉?

然而,看上去就是没有什么购买欲。这就是因为做交互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以至于错过了把关键信息展示给用户的时机。
三、总结
所以,哪怕产品看起来越来越像,交互设计也绝不是拼组件就能做好的工作。一个小小的商品展示模块,都有这么交互设计点,更不要说整个产品里各种细节和特色功能了。
我们作为用户时,如果感受不到产品的交互设计特点,很有可能不是因为这个产品的不够创新有趣;反而可能是因为设计得太好了,以至使用流程太过顺利,几乎不假思索就完成了。
所以说,做交互/体验设计,前期调研准备特别重要。如果对用户需求不了解,可能真的会把工作弄成“拼组件”了。
抱歉,暂停评论。